“优等生”的质量竞赛——写在2005年国家免检产品目录公布之前
谁是2005年的幸运儿?今天就要见分晓。
在2005年国家免检产品目录新鲜出炉之前,几多悬念,几多期待。但无论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优等生”的质量竞赛。
产品质量国家免检,顾名思义,就是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产品免于国家政府部门实施的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词并不陌生,它频繁地出现于日常生活中,并逐步深入人心,成为评判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一些质量过硬的优秀企业而言,它更是深得人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自励自律的平台,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为企业减压减负,创造了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自2000年8月国家实施产品质量免检制度以来,已有1489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产品涉及日用消费品、食品、工农业生产资料等各大行业的66类产品。这些获得免检称号的产品质量过硬,深得消费者信赖,而获得免检资格的生产企业也都是行业内的排头兵,他们带动了全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5年的实践证明,免检制度是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的重要补充,它使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体现了质量监督工作“抓小放大”的内涵。产品质量免检制度的推行,给产品质量好、信誉高的企业松了绑,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可以将有限的力量更多地投向那些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和企业。更重要的是,国家免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对推动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而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实现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众所周知,免检制度遵循“扶优扶强,打假治劣”的宗旨,对那些质量体系健全,产品标准先进,工艺装备优良,能够长期保证质量的企业,经企业申报,省级质量技监部门审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得产品质量免检资格。在免检的3年有效期内,企业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各地区、各部门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实施的各种形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使这些企业得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到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上去。5年来,免检制度的实施对促进企业质量水平发挥出日益明显的作用。有调查显示,获得免检资格后,85.7% 的企业销售额出现增长,平均较上年度销售额增长38.6%;79%的企业年利润有所增长,平均年增长达到38.4%。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利润的大幅增长,也带来了上缴国家税收的大幅增长,平均较上年度增长81.8%。同时,许多企业的产品获得免检后质量价格比提高,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有了免检制度的奖优汰劣,一些优质产品在市场上大唱主角,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信任度提高;而那些不重视质量,一味降低成本的小企业、小作坊,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免检制度起到了净化市场,引导消费,推动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形成,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也扩大了出口。一些企业在产品获得免检资格后,出口创汇呈现大幅增长。例如一家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彩色电视机获得免检后,年产量由215万台增加到332万台,出口额则由1349万美元猛增至3541万美元,年增长达260%。
此外,国家免检制度还对胜出企业有所优赏,使免检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抓质量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例如有的大型企业集团一年就减少检查费用支出200多万元,最多的减少了400万元。据统计,1489家企业获得免检资格后,每年减少检验费用支出总计近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减少检验费用支出达6.7万元。
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后,“优等生”企业可以放慢质量竞赛的脚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免检产品,国家质检总局有着严格的后续监管措施,对于免检企业,也有着更高的动态质量管理要求。比如,企业每年必须有免检产品质量报告;国家质检总局对免检产品进行突袭式的国家监督抽查等。一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就会被撤销免检资格等。
信息来源:质检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