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认证查询,3c认证目录,免3c证明,3c认证范围,免3c,3C目录范围界定,3C目录外,3c认证,3c认证标志,3C标志购买,购买3C标志,印刷3C标志,3C认证机构,3C证书换证,3C证书到期,3C到期换证,3C认证到期换证,购买cqc认证标志,CCC认证,3C标志
3c认证查询,3c认证目录,免3c证明,3c认证范围,免3c,3C目录范围界定,3C目录外,3c认证,3c认证标志,3C标志购买,购买3C标志,印刷3C标志,3C认证机构,3C证书换证,3C证书到期,3C到期换证,3C认证到期换证,购买cqc认证标志,CCC认证,3C标志

成立3C认证企业免费扶持专班推动2024年质量扶持计划
分享


追记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童光球

灿烂的生命之歌——追记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童光球

“向一个忠诚的战士致敬”

    童光球,我国质检战线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事迹可歌可泣,让广大群众铭记于心,广为传颂。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我国质检工作者的时代形象。

    童光球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位置变了,但他的信念不变;岗位变了,但他的党员本色不改。他始终把我国计量、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挂在心头,始终保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攻难克艰,创造佳绩,成为学科发展的带头人。我们向童光球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学习他一心为事业、积极做贡献。

    童光球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用灿烂的生命之歌,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质检战线共产党员的不朽形象。  

序曲

    完成了对国外计量技术机构的参观访问,下午3点多童光球回到家。出差十几天了,他想去办公室看看。临下班前,有人还在办公楼里碰到他。晚饭后,他照例在妻子的陪同下,绕着计量院走了一大圈。这是童光球坚持几年的惟一锻炼身体的方式。回到家,他说这些天太累了,今晚要好好休息。他躺下了,这一觉睡得好沉好沉。

    凌晨,一向睡眠很好的妻子悦小秋不知为何,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朦胧之中耳边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吸声。“光球!”她心里一怔,睡意全无,“腾”地从床上坐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光球!光球!”一边呼唤着丈夫的名字,一边努力地想推醒他,但丈夫毫无反应。黑暗中,越来越强烈的恐惧感向悦小秋袭来,她越来越害怕,使劲一推,用力过猛,丈夫竟重重地摔到地上。速效救心丸,999急救电话……

    一切都晚了,童光球再也没有醒来。这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永远地睡过去了。

    这一刻,时针指向了2007年5月24日凌晨4点。

    一个52岁的生命,一部灿烂的生命之歌。翻开“乐谱”,看到的是一个热情风趣、和蔼可亲的好领导,一个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优秀科学家,一个高瞻远瞩、雷厉风行的战略家,一个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好党员。

    听,那音符多么铿锵有力、激昂澎湃……

第一乐章:燃烧的激情

    “将三个参数省略为一个?”童光球的一句话让课题组成员张秀增瞪大了眼睛。这种方法,他想都不敢想。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困扰张秀增一个多月的难题就顺利解决了。

    1991年,张秀增参加童光球主持的“数模、模数静态特性国家计量标准”研究课题。他万万没想到,童光球居然能突破所有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惯用定义,提出这么一个简单、实用的设计方案。

    童光球“不按常规出牌”的习惯早在他上大学时就养成了。那时候,他就总喜欢提一些书本上没有的问题,有时甚至连教授也答不上来。不过,教授对这个从不墨守成规、总有稀奇古怪想法的学生却是倍加喜欢。

    1983年,年仅28岁的童光球担任《国家数字功率标准》这一重大课题的项目负责人。这是一项对普遍提高我国交流电量测量水平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整整两年多的时间,童光球除了吃饭和睡觉,整个人就像“焊”在实验室里。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上百次的实验,上百次的失败!

    不能提高测量准确度,课题无法继续开展。童光球开始从最根本的设计方案找原因。“国际惯用的电压乘法器是四端装置,如果把四端改为三端……”

    成功了!三端的电压乘法器不仅稳定,而且性能大幅提高。童光球像一个打了胜仗的指挥员,开怀大笑。

    由他创新提出的“三端式星形、三角形复合网络电压乘法器”方案被应用到了数字功率标准装置中,音频电量测量准确度大大提高。1988年,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那一年,童光球33岁。

    在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里,至今还在使用一台以童光球名字命名的“童氏放大器”,那是他在NIST做访问学者时独立研制的。

    有人说,童光球是湖南人,爱吃鱼头,聪明。但熟悉他的人知道,创新思想的提出得益于他在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童氏方法”:不用追求理论的完美,不要拘泥于权威和惯例的限制,要从根本上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更加熟悉童光球的人明白,“童氏方法”的背后凝聚着他多少的努力和付出。

    从小时候起,童光球就把学习当做业余时间惟一的爱好和兴趣。16岁童光球到湘江氮肥厂当了一名工人。业余时间,别人用来打牌聊天,他却躲在一旁看书学习。连周末去亲戚家,他也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在氮肥厂的两年零三个月时间里,没上过几年正规学校的他却自学完成了所有初中、高中的数理化课程。

    进入湖南大学后,他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在那个没书可看的年代,一本好不容易找到的《中国通史》就成了他的“宝贝”,反反复复被他翻阅了无数遍。

    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探索新领域、了解新事物的激情,同样不可能有突破。

    1989年,童光球在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做访问学者,两年里,他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那么多新知识要学,那么多新经验要了解,他一刻也停不下来。每周的工作总结,他列出的内容总比其他人长一大串。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童,你能不能慢点。你把所有的工作都做了,其他人岂不是都该回家了?”

    这就是童光球,一旦投入他所热爱的事业,就忘了一切,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

    有一次,邮局打来电话,说从外地寄来的一批科研器件寄丢了。放下电话,骑上自行车,童光球直奔货运站。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原来是工作人员一时疏忽,货物被放错了地方。驮着失而复得的器件,童光球高兴地骑着自行车回单位。这时候他才发现,出门太急,脚上竟然穿了两只不同的鞋子,一只皮鞋,一只球鞋。忙活了大半天,居然没发现!

    1996年,英国专家到计量院培训有关国际实验室认可标准的内容。当时,对国内绝大部分人来说,国际实验室认可标准是听都没听说过的新鲜事物。有人认为,这与自己目前的工作没什么关系,学不学无所谓。但童光球不那样想,正是因为不知道、不熟悉,所以才更值得好好学。他非常珍惜这种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他学得很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直到现在,还有人对那次培训课上童光球激情洋溢的精彩发言而记忆犹新。

    1998年,童光球担任副院长,主抓科技工作。他是学电磁出身的,对力学、光学、长度、热工、电子等计量学的其他领域并不熟悉。然而很快,各专业所的同志就发现这位分管科技的副院长能对自己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发表一些颇有见解的看法了,有的甚至是专业人员所不曾想到的。要针对某个领域提出一、两个想法很容易,但是要站在国际发展前沿,对计量院所有专业提出战略性的建设意见,不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心血,岂能做到?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这三个字已经融入童光球的血液,根深蒂固地在他身体里流淌。正是源于他干一行爱一行的责任心,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管理,他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激情,兢兢业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52年,他用激情燃烧生命,迸发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火花。

第二乐章:不尽的能量

    作为一名领导,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方向,伫立船头,眺望远方。

    童光球常说:定位的偏离,短期内或许看不出什么大的影响,但若干年以后,这个机构就会丧失竞争力,由内到外全都瘫软了。

    童光球对这个时期中国计量院的时代使命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一个国家级的科研单位,如果不能在世界高精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能拥有过硬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能在国际计量界为国家争取更多话语权,仅仅满足于提供日常的计量检测服务,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将计量院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国家计量院,这是童光球带领计量院前进的方向,也是一名院长的责任所系。

    对眼前面临的困难,童光球依然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固定的研究专项经费渠道;高层次科研队伍大量流失;重大急需的科研项目难以实施,前沿基础研究项目无力开展……

    困难永远只能让弱者低头,强者只会越战越勇。凡是童光球看准的事他就一定要做,而且要快些做!

    没有经费,那就主动去争取!

    “计量科技固然重要,但对于国家来说,重要的和需要支持的方面太多了。我们只有让国家有关部门了解到计量科研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到计量科研成果的作用,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童光球带领着科技与发展计划部的同志,到处去宣传,去沟通,去讲解。科技部、财政部,不知跑了多少回;昌平的试验基地不知道接待了多少批应邀而来的领导、专家和院士;介绍计量院的演示文档不知道反反复复修改了多少遍……

    计量科研的作用,世界计量的发展趋势,计量院的发展近况……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走到哪就讲到哪,见到谁就讲给谁听。

    他常说:“人活着就要有激情,活一天就要灿烂一天。”在别人眼里,他就像一个穿上了红舞鞋的舞者,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一个永不知疲倦的虔诚的布道者……春蚕到死丝方尽,他把所有的激情全部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计量院。

    “十五”期间计量院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

    铯原子喷泉钟、量子化霍尔电阻……一个个高精尖课题被列入新王牌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计量基标准的测量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量值溯源技术得以顺利开展……

    当大家还沉浸在计量院突飞猛进的喜悦中时,童光球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带领计量院跨入世界先进计量院行列的问题了。

    “不能关起门来搞计量。”于是,他和同事们一道,推动建立了中美计量科技交流平台,将美国最先进的计量科研咨询介绍给国内的计量工作者;推动中国计量界积极参与国际比对,并逐渐在重要国际比对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承办第20届亚太计量规划组织全体大会,全面展示我国计量科研发展成果,让国际同行对中国计量刮目相看……

    瞄准世界计量前沿,童光球还启动了一批基础性前沿和自主创新的研究课题。针对国际单位制四个基本单位将重新定义的重大变革,他和院里的专家学者一起,及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现代量子基准的建立课题,他本人还在建立量子质量基准的世界难题上,思考着具有中国独创性的能量天平方案,引起了国际计量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童光球常对科研一线的同志说:“以前我们是差人家一步,现在我们是差人家半步,以后要争取与人家齐步走,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要早人家一步。”

    国际计量局召开的计量院院长会议上,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以前代表们照相留念时,中国代表只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一起站在第二排;而这一次,代表中国参会的童光球却被站在第一排的美国NIST的院长亲自拉到了自己身边。

    童光球去世以后,国际计量局局长沃勒德博士发来唁电:他是一个热情风趣的人,且待人慷慨大方、和蔼可亲。作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他对世界计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以任职以来领导计量院所取得的成就获得世人敬佩。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在回忆童光球时,也不吝褒扬之辞:童光球既是一个科研能力很强的计量学专家,又是一个主动出击有魄力的战略领导,他的去世不仅是计量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

第三乐章: 永恒的支撑

    1991年1月9日,华盛顿飞往北京的飞机上。童光球摘下眼镜,揉揉疲劳的双眼,放下手中的资料,望着窗外连绵翻腾的云层,思绪万千……

    “童,你留下。我保证你每年10万美元的年薪。”完成了为期两年的访问学习,临回国前,美国的老师找到了他。

    “谢谢。不过……不过,我的妻子不适应美国的生活。”面对老师的好意,童光球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由,只好把妻子“搬”了出来。

    当时正值“北京政治风波”期间,在国外工作学习的一些中国人想方设法留在国外,童光球却毅然决定按期回国。他的心早就飞回了大洋彼岸的祖国,飞回了中国计量院,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想到即将回到的祖国,童光球脸上泛起了笑容。飞机上,空荡荡的,加上他俩,总共才3名乘客。

    回到计量院,童光球与另外两名同志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实验室里,设备也非常简陋。

    “美国的条件比这好多了,你干嘛还回来?”朋友不解地问。

    “条件好怎么了?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童光球笑了笑回答。

    这句话,童光球记了一辈子,也实践了一辈子。

    担任院领导以后,童光球多次强调:“计量院的各级领导干部都不是老板,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对国家高度负责,我们都是为国家服务的。”

    2002年,童光球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面对崇高的荣誉,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是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好的机遇,更是党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环境。”他感谢党的培育之恩,感谢这个让他施展抱负的时代。正因为如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才华,奉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和他热爱的祖国。

    “我本来只是湘江氮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是党给了我上大学、念研究生的机会,是党给了我施展才华的机会,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我对党的这份感激,只能化作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在实践中去报答党的恩情!”去年“七一”前夕,作为党委书记的童光球正在给全院党员上一堂“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党课。讲台上,他激情洋溢,神采飞扬。他把事先准备好的讲稿放到一边,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起1988年入党时的誓言,回忆起这些年来党对他的培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党课。

    2005年,童光球应邀担任科技部组织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第十五专题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课题组副组长。

    上世纪50年代,在王大珩院士等专家的倡议下,计量检测的相关内容被写进国家第一个《十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国的计量事业也因此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那距离现在,已近半个世纪之久。

    随着科学技术和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计量科研作为技术基础支撑,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童光球知道,中国计量科研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内容能否在战略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作为被邀请参加课题研究的计量学领域专家,他掂得出自己肩上责任的分量。

    一名科研工作者推动的是一个项目,而一个专家型的科研管理者能推动的却是整个事业。

    进入专题组后,童光球发现,要想为计量争取尽可能多的机会并不容易。专题组100多位专家院士,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大型科技设施建设、网络科技资源建设、科技文献建设这样的问题,对于计量,却很少有人关心。

    整整半年,无数次地,计量的内容被写进去,又被删掉;再写进去,再被删掉……

    白天要在计量院处理日常事务,下班后,他就马上赶到讨论组参加讨论,逐字逐句地斟酌每一处表达是否准确。

    最后,得以充分展现的不只是战略规划研究报告中有关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的规划和构想,更有童光球作为计量学专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科技部一位同志对童光球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童光球让我们看到了他所代表的计量科研工作者的魅力和风范。一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童光球这样的代言人和宣传家。”

第四乐章:特别的魅力

    又到中秋了,月儿明,月儿亮,你可听到82岁的老岳母在喃喃地念着女婿的名字?你可听到老人心里那深情的呼唤?你可记得是谁每次出国都带回老人喜欢的画册和明信片?你可记得是谁在岳父生病时,总是忙前忙后陪床照顾……

    忘不了的还有计量院1000多位老干部们。

    忘不了,每逢过年过节,他雷打不动地去老干部家拜年探望,嘘寒问暖。易丁老人90大寿,他特地委托院办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给老人祝寿。老人去世时,礼物还一直摆放在老人的床头;

    忘不了,邀请老干部参观昌平试验基地后,童光球那番真切的话语:实验基地的建设离不开老同志几十年的贡献,你们是计量院的功臣呀!基地建好以后,一定首先邀请你们再来参观;

    忘不了,导师钱钟泰生病住院,童光球在医院走廊握着具体负责照顾的同志的双手,声音哽咽地说:“求求你,一定要好好关照我的老师,拜托了!”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从美国回国以后,童光球担任重要课题的负责人。当时课题组有八、九名成员,很多是当时国内知名的电磁测量专家,而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大家除了佩服他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外,更是敬佩他的为人。在项目组里,他总是干最多的活,拿最少的津贴。他常常说:“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得到的无形利益是最多的,有形的利益一定要让大家多得。”

    熟悉童光球的同志都说童光球爱笑。“一口湖南腔,只要一张口,调门就会高八度,语速也在讲话过程中不断加快,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笑容可掬,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人。”

    同事们说童光球身上有种特别的魅力,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周围的人,也影响着周围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热情风趣、慷慨大方,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学识渊博、和蔼可亲,他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副宽广大度的胸怀。“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对每个人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记在心里。跟着童院长干活,很累,很辛苦,但一切都是心甘情愿,毫无怨言,那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挑选人才,敬业是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他对实践能力强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老同志说:水高不如山高。他鼓励他们加强理论学习,理论的“山”越高,实践的“水”才能更高;对那些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童光球则提醒他们:学历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拥有高学历却不愿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只能是花瓶。

    “童院长就像我们的亲人,每天和我们工作在一起,如同兄长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

    一次,党群与纪检检查审计工作部的卢敬叁生病请假。“叮叮叮——”晚上,卢的家里电话响起。“老卢,身体怎样了?我就怕你生病,你可得好好保重呀!”电话那头传来童光球关切的声音。卢敬叁顿时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一个院长,工作那么繁忙,下属生病这样的小事他居然还一直放在心上,还亲自打来电话……”卢敬叁说,那一夜,他感觉特别温暖。

    新来的年轻人该谈恋爱了,童院长特地列出一个数学模型,帮助她思考如何选择男朋友;谁家的小孩高考了,他专门打去电话,帮助分析学校、专业,一聊就是一个小时;同事家婆媳关系出了问题,影响家庭和睦了,他回家与妻子展开专门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他对别人的事总是很上心,对自己却总是很“忽略”。艰苦的成长经历让童光球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他从来不对自己的生活提过高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已经很好很好了。再简单不过的装修,早已上了年头的电视、沙发,甚至没有一个新柜子……让人难以想像,这就是一个堂堂院长的栖身之所。去桂林出差,路边小摊上3元钱一碗的米粉,却能让童光球吃得津津有味。衣服也就那么几件,他老说,等穿坏了再买新的。他自己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也很旧了,老出问题,但他总也舍不得换新的。身体健壮,声音洪亮,可是,有谁想到他患有高血压、脂肪肝已经多年,但他从来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作为一名院长,他对家人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不要对我提任何要求。”

    工作之外,他从不使用单位的公车。春节去天津走亲戚,他带着妻子女儿,拎着大包小包,从家打出租车到火车站,再买火车票去天津。“不要总想着麻烦别人,院长也没有特权。”

    对待别人,再多也嫌少;对待自己,再少也嫌多。

尾声

    5月30日上午,北京八宝山公墓,童光球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举行。告别厅门口悬挂着“质检战线痛失栋梁材,计量领域永怀带头人”的巨幅挽联,从厅内到厅外,花篮、花圈,一个紧挨着一个。100多家单位,近1000名身前好友、同事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人数远远超过了事先的预期。

    遗像里的童光球仍然保持着灿烂的微笑。人们仿佛又听见他在说:活一天就要灿烂一天!他以扎实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对自己,对别人,对计量院,对党,对祖国,他无怨无悔!52岁的生命,他活得够灿烂、够辉煌!

    音乐虽然停止了,但它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息;童光球虽然走了,但他那灿烂的微笑,已经刻在了许多人的心灵深处,并且继续释放着魅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