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出口且慢報喜-2006年4月12日需警惕外資產品回流
據悉,結合發改委十一五汽車產業規劃綱要精神,按每年35%的遞增速度計算,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向商務部建議,到2010年的零部件出口目標定為350-400億美元。
零部件出口且慢開顏
汽車零部件出口是我國汽車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汽車出口的商品中,汽車零件就占了56.3%,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車用輪胎的22.19%。2005年,隨著整車出口的高速增長,汽車相關的零部件出口也呈高增長勢頭,出口額高達152.35億美元,同比增長75.11%。
有專業人士預測,到2010年,世界汽車產品貿易總額將達到1.2萬億美元,汽車業巨頭到2007年前在低成本國家的零部件採購額累計將達500億美元,其中70%計畫瞄準中國。
在零部件出口“喜人”的背後卻是,當前汽車零部件出口中存在的問題依然是以原材料消耗型產品為主,多數個體去尋找定單為主的出口格局。近日在浙江省諸暨市舉行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趨勢高層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沈甯吾詳細分析了零部件行業兩個流行的論點:“邊緣化風險論”和“本土化趨勢論”。他表示,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要在本土化演變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就要逐步減輕和擺脫整車企業的影響和控制,形成相對獨立的產業,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
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向202個國家(地區)出口汽車零部件。其中,美國是中國汽車零部件最大、最主要的出口市場。據統計,中國向美國出口金額高達34.06億美元,同比增長25.39%,超過德國成為美國第四大零部件進口國。
目前,美國生產汽車零部件廠家雇工數是汽車裝配廠的三倍。但是,由於汽車零部件進口逐年增加,整體雇工數量呈下降趨勢。同時,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市場份額從73%(1996年)下降至52.2%(2005年10月),而包括直接進口和在美國生產的外國汽車自1995年以來在美國市場銷售平均年增幅分別達到8%和7%。
而業界也普遍預計從中國的進口將會全面增加,包括車輛原件。2004年,通用公司從上海進口了12.4萬套6缸2.4升引擎。2005年,豐田公司將從其廣州合資公司進口2.5萬套2.4升引擎。通用公司宣佈,增加從中國進口汽車原件,計畫從2003年2億美元增漲至2009年40億美元,同時從中國採購50億美元的產品。一些零部件供應商也已經開始向中國採購,或者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以供出口。
而目前中美貿易近期正遭遇“多事之秋”。自上月美國公佈對華貿易逆差沖上2000億美元的消息後,引發了美國國內的“地震”。有美國國會參議員提議布希政府取消對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USTR也調整了對華貿易政策監控,並破例特設了針對中國的辦公室。
在2006年美國貿易發展計畫報告中,美國特別列出的惟一國家是中國。在解釋美中巨額貿易赤字時,美方指出,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現在承擔了過去其他國家對美出口的任務。
“美中貿易逆差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由於東亞地區比如韓國、日本的跨國投資轉移到中國造成的。以前韓國、日本都是直接出口到美國,現在他們對美國的直接出口變成了經過中國加工以後再對美國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中國出口的擴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隆國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據瞭解,2005年,中國出口總額的58%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淨值844億美元,占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3%。如果將這部分扣除,那麼中國的貿易順差僅為175億美元。
警惕外資產品回流
據瞭解,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生產的用於出口的零部件占整個零部件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
近些年來,不單單是整車企業,零部件行業也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有關資料顯示,2003年新簽約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52家,其中汽車整車合資企業10家,比2002年增長30%;零部件企業30家,比2002年增長近3倍。2004年新簽約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35家,其中汽車整車企業7家,零部件企業28家。初步統計,2005年新簽約的外商合資和獨資企業超過90家,協議金額近40億美元,達到了新一輪的高潮。
從出口金額看,中國出口的零部件企業也是以外商投資佔據著主導地位,2005年,中國出口的零部件企業,外商獨資企業拔得頭籌,中外合資企業名列第二,這兩類企業出口金額占出口總金額的56.35%。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認為,雖然從目前來看,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呈高速增長的勢頭,但應該注意到,外商投資企業產品的回流嚴重,在出口數位中有很大一部分產品就是來自於合資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基地。
鐘師認為,目前跨國企業的汽車零部件回流,這和20世紀美國將其汽車生產基地移到墨西哥有異曲同工之勢。據瞭解,上世紀,美國的一些汽車零部件生產商,為降低成本,在墨西哥建造工廠,生產出的零部件再運回美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也使得墨西哥在1999年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的最大的進口對象國。而現在看來,從成本方面講,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具有著更大的優勢,難怪越來越多的國際汽車集團和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他表示,雖然目前中國有部分企業已經具備自主開發和系統供貨的能力,並且開拓了海外市場,進入了國際採購體系,例如浙江的萬向、萬安集團。但大部分企業的出口局面依然是比較散亂的,特別是針對於汽車售後服務市場的一些產品,如車輪輪轂、照明設備等,這些產品的替換性很強,所需要的技術水準也比較低。
2005年零部件出口企業共10541家,出口金額達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有1285家,僅占出口企業總數的12%。顯然,零部件出口企業較為分散,大部分規模較小,很多企業都是以個體為單位尋找訂單出口,品牌和管理意識較差,競爭的形式不容樂觀。
目前我國轎車的生產還是以合資企業的生產為主,而為了滿足其配套需要,國際汽車集團和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通常都是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他們看好中國的汽車市場以及低成本的優勢,紛紛到中國設廠,形成了一些新的零部件集中的地區,雖然進一步增強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的實力,但也加劇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競爭態勢。
本土化概念更能反映新的零部件體系的特徵。有觀點認為,本土零部件企業應以技術、服務、成本為核心,著力形成零部件企業適度的規模化、有特色的專業化和低成本的綜合競爭實力,發展高新技術,電子技術零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配套,積極開展與有國際優勢的零部件公司的合作,民營企業可以積極參與零部件產業的結構調整,兼併重組國內經營發展困難但基礎較好的零部件企業,在本土化進程中站穩腳跟,尋求新的發展。 |